为川气东送沿线六省二市70多个城市提供了优质清洁能源,促进了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石油工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将重点解决油气勘探开发环境恶劣化和目标复杂化问题,实现生产过程及产品的绿色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快速发展替代能源,实现循环经济。在过去100多年的石油勘探开发历程中,全球石油产量实现了四次跨越式增长。
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石油产量的跨越式增长都是一批重大石油科技理论和技术突破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石油枯竭论一度盛行,认为石油工业将很快走入穷途末路。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正在将石油工业推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党的十八大指出,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HSE管理体系,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污染,增强了工人作业的安全性。
(作者何艳青 系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科技研究所所长)。对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石油工业,技术创新是驱动整个产业迸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来源。虽然中国已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加拿大是中国第十三大贸易伙伴),哈珀总理2012年访华期间,双方宣布完成《中加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实质性谈判,但是,政府间的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将受双方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的左右。
这是一个整体性政策讨论氛围。加拿大在近年才开始努力开拓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联系。2012年12月8日,加拿大政府在宣布批准中海油收购Nexen公司的同时,总理哈珀明确表示这项批准不是外国国有石油公司全资收购加拿大油气资产的开始,而是结束。国际媒体的普遍理解是,在这个计划遭拒之后,哈珀通过访华表明加国政府有拓展中国为其能源市场国际化新伙伴的选项。
最后,中海油收购Nexen公司的经历告诉我们,观察能源经济因素不能局限于地质、油气价格变化等技术层面的因素,更要考虑与油气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政策变化。促成中国的油气企业加大参与油砂等非常规油气开发,在能源经济学层面,有其逻辑。
加方为何随即便宣布不再鼓励外国国有油气公司进入?我们传统上习惯于从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油气产能增长空间来开始判断这个国家对外资进入的需求。也就是说,中海油给未来其他中国想成功进入加拿大市场的中国能源公司提供了示范。结果是联邦政府影响能源和资源开发进度的力量得以强化。的确,加拿大不仅能源资源储藏丰富,其油气生产能力,特别是油砂产量占石油总产量的份额具备了稳步提高的技术条件。
但是,中加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纽带并不十分牢固。与美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设想由加方提出。美国优先的理念,在加拿大未来油气出口中,将依然起主导性作用。这是国际关系中的常态。
毕竟,2012年2月,哈珀总理访问中国的重大背景便是此前美国政府拒绝了加方修筑拟投资70亿美元的拱心石(Keystone)XL输油管道的申请。与此同时,加拿大为了减少石油出口,还对原油的出口价格实行控制,对出口原油征收出口税。
今后,中资试图进入加拿油气市场,还能迈过政府审查的门槛吗?一方面,加拿大政府的政策红线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从1983年开始,加国联邦政府与省政府之间在能源开发政策方面进行了新的一轮的博弈。
另一方面,中海油在并购Nexen的过程中,全面配合了加拿大政府的政策审查的每一个环节。后来加拿大虽然恢复了这一供应,但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和维持储备水平,不断销减对美国的石油出口。联邦政府从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推动了与美国展开自由贸易的进程。现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发达国家,不管是出于环保还是外交的考虑,其最终结果都是惜采:即使现有资源从商业、技术上证明是可采的,也要控制开采速度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占世界石油储量64.7%,仍是供应中心。到2030年,伊拉克将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届时化石能源占比一次能源的比例将高达82%。IEA报告称,随着页岩气革命改写全球能源版图,美国到2017年将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到2030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到2035年美国能源将基本自给自足。
近期,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国际能源署(IE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纷纷发布能源展望报告预测,美国石油产量未来数年有望大幅增长,并指出页岩油气的发展有望改变世界能源架构。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表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有着巨大的潜力,同时也意味着化石能源依然是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
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Birol)11月29日在纽约表示。IEA报告指出,未来10年美国对中东原油的进口需求将下降至接近于零。
石油贸易重心加速转向亚洲?在美国的能源独立化进程中,中国受到的威胁将大于获益,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将日趋严峻。而在新的全球能源格局下,没有一个国家是能源孤岛,不同燃料、市场和价格间的互动正在强化。IEA预测,随着美国石油的大幅增产及节能减排的成效,美国原油消费量将逐步降低。IEA预测,伊拉克石油产量将由2012年的每天300万桶左右升至2035年的每天800万桶。
IEA在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做出判断。伊拉克是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商。
未来能源供给中心将西移,而能源需求中心将东渐,亚太地区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可能会进一步加强。这些预测能变为现实吗?请看三大机构的主要观点。
IEA报告中对美国的能源前景预测最为乐观。近年来,美国在油气生产方面的增长得益于致密油和页岩气资源开采技术的发展。
但资源潜力的突破,却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不过,化石能源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小的阻碍。能源变革能否撼动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占据的主力地位?IEA在2012年预测报告的观点是,到2035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主力。页岩气、页岩油、油砂等非常规能源和非化石新能源愈加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使北美渐为能源供应地。
此外,IEA得出上述结论也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其中一种假设是基于全球石油需求飙升。由于中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度很高,美国或许会借助中东来制衡中国。
美国石油进口10年内将减半,从目前1000万桶/日降到400万桶/日,因此美国将在2035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报告认为,美国未来的油气产量增加,会使全球能源流向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迄今为止,伊拉克对于全球石油供应增量的贡献最大。报告称,届时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将高达82%。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因祸得福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